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设“生态福建”的多维思考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19 16: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旨在于为“十三五”时期的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旨在于为“十三五”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针。这一创新性理念提出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既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施路径,又为生态福建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更能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上提供重要支持,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顾,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及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上提到,“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充分认识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这一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和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虽然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但对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见解和观点则奠定了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两山理论”“生命共同体”等重要思想。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生态文化思想最为典型和突出。儒家首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观。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当敬畏自然,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在这里指的就是大自然的天,并肯定了人和自然可以相融合。其次,儒家还提倡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儒家的生态发展理念中蕴含着大量生态文明的思想,与当今绿色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同样,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万事万物都是来源于大自然。人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与大自然的活动中应遵循与大自然共生共长。在道家的核心观念中,反对人为万物中心的思想。道家著作《列子》中“鲍子难客”的故事说明了天地万物和人是共存的,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的差别只是用于说明事物之间的不可替代性,种类没有贵贱之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从道的视域来看待人与自然、工具与价值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单独割裂。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与儒家和道家生态思想一脉相承,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一致,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内涵和新发展。

(三)底线思维、红线意识与辩证思维、大局意识构成绿色发展理念内涵

底线,即不可逾越的界限。一旦突破界限,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和无法承担的后果。受到历史因素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类对于环境的错误指导方法如“先开发后治理”、自然是人类“被征服”“被改造”的对象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发恶劣。因此,重新审视、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价值,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上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总书记引用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一步说明不损害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

在当前能源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在此背景下,福建省按照国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总体框架,依托福建特殊地理位置和新能源资源丰富等优势,针对经济、社会、环境三个领域分别做出相应转变:(1)经济向低碳产业转变。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一产业比重不到10%,第二第三产业高耗低产严重。福建省各地市应结合本地区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和开发环保产品,以人文旅游等服务业驱动经济增长;(2)社会领域发展新能源,规划低碳交通。福建省各地市充分利用福建的地理优势,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公共交通方面加快地铁建设速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区内禁摩限电,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接驳车规划;(3)环境领域建设绿色建筑。根据福建省夏天气候炎热的特点,采用节能隔热型材料以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开发新建筑前充分做好调研,保护周边人文自然环境。

“两山理论”具体说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全面思考。绿色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对于人在自然中的一切活动强调辩证本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和唯GDP论导致环境友好度下降。生态环境和人同处于一个大系统中,单方面的割裂只关注一个部分而忽视了影响大局的各个因素必然导致顾此失彼。因此,必须在“两山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辩证思想和系统思维,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才能不断推进绿色发展。

(四)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该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拟合的模型极显著(P<0.000 1),拟合度R2=0.993 4;失拟检验不显著(P>0.05),回归模型的调整系数R2

在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上,福建省在明确生态文明的复杂性的基础上协调多方利益相关方,发挥合力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摒弃过去以政府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充分让社会组织和民间个人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推进的多元格局,以弥补政府主体的局限性。福建省贯彻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碳排放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提出生态产品市场化的新型体制机制创新方案,保障了福建省生态战略的多元化实施。

二、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福建的融合

(一)福建省绿色发展的实践创新

高校规范化的内控建设体系不仅能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学术科研教学的发展;还可以合理配置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效的遏制高校重复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和无效投入;也只有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规范经济行为,防止经济舞弊的发生。

在国土开发利用上,福建省站在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完善规划相关体系,形成了“多规合一”的生态规划。具体表现在2020年前,在耕地保护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针对矿产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利用,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更加有效的地质服务。在各个领域,各个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制定严格生态标准,明确具体生态目标,实现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局面。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福建省顺昌县开设了全国首家“森林生态银行”,借鉴了金融机构的营运发展模式,集聚碎片化森林资源,探索出了“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最新路径。同时,在水源、空气、土壤等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人居环境治理机制等,体现了生态产品不仅拥有生态价值,更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让优质生态产品触手可得。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循环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我们国家在循环发展上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一特色道路具体体现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中。1985年,习近平同志调任至福建。在福建主政期间生态环境上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闽东林业发展的问题,经济、生态、社会有机结合问题,《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以下简称《设想》)以及提出“建设生态省”部署四大部分,不仅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设想》中提到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在循环经济中引入市场竞争以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并通过改革,利用税收、价格、投资等手段把循环经济注入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根据2010年6月17日下发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提到的生态农业(以福建圣农集团为代表)、循环性工业(以德化开源瓷业为代表)及绿色服务企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福建大科柏洋生态产业园为代表)等具体指标和手段,继续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规范循环经济市场,以缓解福建省经济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上,打破了唯GPD论的考核体系。根据2016年8月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探索的实践要求,福建省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差别化考核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优化考核办法,取消包括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内的数十个县GDP考核指标,使福建省充分发挥首创精神,让五大评价体系成为绿色发展评价的典范。

倪虹介绍,我国农村发展很不平衡,不少村庄不同程度存在治理缺乏、发展不力、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 (高 敬 王优玲)

(二)福建省循环发展具体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牢记邓小平的政治交代,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在积累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过程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早在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就开始建设生态文明。经历了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省战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重大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福建省在国土开发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上做出了示范性的实践探索及创新。

(三)福建省低碳发展转变路径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在财务部门中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当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会将单位会计以及出纳取消掉,各个单位仅仅设置了报账员,通过委派会计来为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会计核算这一业务,将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以及服务融于一体。

三、生态福建建设中问题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重重

受到环境资源约束的影响,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城镇和工业用地资源紧张。同时,由于福建近年来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加上能源结构单一,能源资源短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等不利因素都影响大气环境并存在潜在威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建省的发展仍会受到资源环境的较大约束,能源消费天花板作用明显,重型化产业发展明显,生态环境风险加剧。

“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准确定位和深度思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涵,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出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理念同时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充分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新的内容,既解决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二)全民生态意识淡薄

虽然全民对建设“美丽中国”高度认可,但是生态价值意识淡薄,仍属于工业文明框架下“人为万物中心”的经济价值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民众易患“短视症”,不充分考虑后果及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受到错误政绩观的影响,未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以福州温泉资源为例,福州温泉资源丰富,但主要用途仅是泡澡,市民并未树立管理温泉的理念,生态意识呈现二元结构,属于自我保护型生态意识。

(三)生态环境制度尚不健全,资金投入来源单一

虽然目前国家对于生态环境已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但是针对地方特殊性的法律法规还需地方自身多加约束和具体操作执行。福建省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方法、离任审计仍不成熟,生态补偿的方式、途径和标准暂不明确,缺乏完整规划。以福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例,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短缺现象明显。投入的资金大都用于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额大,回报周期长,导致社会资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不足。

四、生态福建建设推进策略

(一)政治维度上,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立法、执法、税收等方面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多管齐下,以达到生态福建的最大效应。首先,加快立法,通过法律保障规范市场,明确企业不能以追逐利益为唯一目标而破坏生态环境,应树立明确的企业家精神,不能只有赚钱思维。把一部分资源投放到节约环保上,不仅实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还承担了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责任;其次,应加强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管及处罚,提高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以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可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督促企业(单位)和个人改正违法行为,切实增强环保意识,杜绝此类违法行为发生。

(二)经济维度上,资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量

加大对福建省自然资源、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产业转型;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持续提升对环境资源的资产投资。一是明确福建省自然资源的核算原则及方法,持续增加对自然资源在保护与恢复上的投入;二是鼓励企业介入环保领域,研发环保产品,建立专项补贴、奖励,以多种形式集中支持环保产业的建设,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在融资方面给予一定便利,从而建立完备的绿色环保经济体系。

回顾2011年上任之初,面对媒体,屈哨兵说:“在我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平。”在任5年来,广州教育在这位开放、务实、学者型官员的执掌下,呈现出改革动力十足、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基础教育改革纵深发展、教育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的新气象。

(三)社会维度上,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力量

目前,生态福建这一发展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继续坚持、发展生态福建还需转变传统消耗自然发展理念,转变铺张浪费生活方式,树立人本思想,推动可持续发展。人本理念的新时代内涵不是“以人为中心”,而应树立“生态优势是核心竞争力”观念,人本理念的核心是人作为发展的推动者及享受者,应与大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把环境保护和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区域经济社会构建宜居、宜商、宜业、宜学等“多宜环境”,形成天人合一、绿色和谐的发展模式。

(四)文化维度上,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力量

解决生态福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文化问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功利主义的盛行可以看出传统的错误自然观念否认了人与自然二者统一的认识。生态出现危机,从根源上是文化危机,因此,随着生态福建的持续推进,汲取中外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智慧是极其重要的。一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出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二是对外国的绿色理论、低碳经济进行学习借鉴,转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遵循“绿色”和“盈利”的双重原则,适当推广“慈善商店”,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改变错误消费主义思想,提倡节约、绿色、环保。通过先抓少数、抓关键,加强政府、党员干部的生态消费文化建设,杜绝铺张浪费,办公过程中坚持节水节电、正反面打印复印等具体措施,通过智慧平台,大众传媒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胡熠,黎元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J].学习时报,2019(1).

[2]李垣.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从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谈起[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

[3]曹前发.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的生态情怀[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2).

[4]范胜龙,张珊珊,邱凌婧,王培俊,黄炎和.福建省长汀县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3).

[5]罗贤宇.“美丽福建”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20)2-0023-03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绿色发展理念下建设‘生态福建’的多维思考”(项目编号:JAS17070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tycszyjsxyxb.cn/qikandaodu/2020/0519/336.html



上一篇:基于“ABCD信任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际信任水平
下一篇: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困境及出路——以华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投稿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版面费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